半導體紅潮襲來 臺灣 接招!
臺灣外銷訂單金額已持續5個月負成長。根據經濟部統計處在2015年7月20日發表的6月份進出口統計數字,可見臺灣電子產品出口成長趨緩的幅度更為顯著,當月的出口額91.4億美元比5月份低了0.5%,且比2014年5月低了6.7%。與此同時,大陸及香港(合稱「大陸地區」)電子產品出口有所增加,被視為大陸半導體崛起的先聲。
面對大陸「紅色供應鏈」席卷產業紅潮而來,臺灣在政策與產業發展上,需如何應對,成為產業界、政府相關部門積極討論的話題。
臺灣半導體出口衰退
2015年,臺灣半導體出口產值除1月份年增率達3.4%之外,2~7月已經連續6個月出口年增率皆為負值,納入各地區匯率變化后,1~7月累計出口金額為1,659.75億美元,比去年同期的年增率為-7.8%。其中,出口到歐洲的衰退幅度最大,達-12.3%,東協六國(新加坡、馬來西亞、菲律賓、泰國、印尼及越南)為-11.7%,大陸地區則為-9.4%。由此可見,臺灣對全球貿易皆有衰退;而根據各國普遍調降2015年GDP的現象來看,此衰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于全球市場經濟增長狀況遲滯。
此外,臺灣對大陸地區在2015年1~7月的累計出口總值,無論以人民幣或美元計價皆呈現下跌狀況,其變化與大陸紅色供應鏈所帶來的半導體產業衝擊不可說無關,但其變化也非無跡可尋。
由2014年臺灣出口與2015年1~7月累計出口金額的地區占比來看,大陸地區占比占總體出口下滑1%。此下滑為總和所有國際經濟情勢與匯率影響的結果,特別在整體出口下滑的同時,更具比較上的意義。
由2015年1~7月臺灣出口至大陸地區的主要產品來看,電子產品累計約為269億美元,占整體對大陸地區出口近41.67%,為最大宗的出口產品大類。然而電子產品出口以美元為基準的年成長率為-6.8%,衰退幅度小于新臺幣兌美元衰退之影響;若以新臺幣為基準單位,臺灣電子產品對大陸地區的銷售并未受嚴重影響,甚至有小幅成長。
由此可見,紅色供應鏈雖對臺灣對大陸地區的銷售有所影響,但衝擊是逐步加深,而非發生驟變。
由臺灣經濟部統計處2015年1~5月臺灣出口資料可看出,三十大銷售到大陸的產品中有4項是IC相關產品(其他積體電路、記憶體、固態非揮發性儲存裝置、處理器及控制器,不論是否併裝有記憶體、轉換器、邏輯電路、放大器、計時器及計時電路或其他電路),且已占總出口至大陸商品的20%左右,顯見臺灣半導體產業尚未受到大陸影響而衰退。臺灣此4種IC在該時期的全球出口額同比年增率衰退為-1.12%(以美元為基礎),但對大陸的出口保持2.23%成長。另外,此4項產品中,在全球銷售額部分僅與記憶體相關的記憶體、固態非揮發性儲存裝置等2項目衰退(分別為-18%與-12%),另外2項則維持成長。
記憶體銷售衰退的主要原因是臺灣廠商擴廠速度慢于全球記憶體產業平均值,整體的總產出晶片數量不如韓廠、美系廠商的數字,當市場上的DRAM有顯著的銷售均價(ASP)下滑,整體的銷售金額就會更為下滑,沒辦法靠更大的產量來彌補。例如側重DRAM的華亞科,即使持有美光Micron的購買合約,價格波動性相對低,2015年第一季位元成長率仍下滑約5.4%、營收下滑9%、ASP約下滑4.6%;2015年第二季位元成長率約下滑14.9%、營收下滑24%、ASP約年減9%,同時受ASP與制程轉換不順的雙重影響。